徐海芳,1957年生,排行老四,家中姊妹四人。
徐海芳小时侯特别喜欢剪花,但自己没有剪刀,便找了个钉子砸扁磨成小刀,一点点用小刀刻,8岁时,母亲用四毛五分钱给她买了把剪刀,从此开始了她学剪纸的历程。她把大人不要的剪纸花样要过来熏成底样拓着剪,照着画。因家里特别穷,父母不给买纸,她和姐姐揽驴时捡好多树叶,坐在山坡上看见驴剪驴,看见鸟剪鸟,看见娃剪娃,还用树叶学剪鞋样和裹肚样等。当她11岁时,已能冒剪各种窗花样了。徐海芳家离村小学较近,没有纸,就到学校的垃圾堆里捡拾废纸。过了正月十五,把别人家贴的红对联悄悄撕下来藏起,用以剪过年用的窗花。再是把旧窗纸四周用唾沫泯湿,一块块揭下来,用以练习剪各种绣花样。嫂嫂的手比母亲的手还巧,也特别喜欢剪花,她开始是跟上母亲学,因母亲常生病,大多时间是嫂嫂教她剪纸、画画。母亲认为嫂嫂是徐家人,女儿出嫁后就是外人,所以在去世前把珍藏多年的窗花样、刺绣花样交给了嫂嫂作为遗念。但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日子里,当时嫂嫂是村大队妇女主任,又是生产队队长,红卫兵逼迫嫂嫂将母亲留给的一包花样和嫂嫂自己收藏的花样都交给了大队,后让红卫兵一把火给烧毁了。
徐海芳生活坎坷,命途多舛,但她没有停下手中的剪刀,每年春节,她都要用剪纸把自己家打扮的吉祥喜庆。1998年,她听说县文化馆征集剪纸,她用心剪了好多窗花拿到县文化馆,结果文化馆老师嫌都是小窗花,没多大意思,不予收藏。后来她把这些小窗花全送了村人。2009年,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她的剪纸得到了重视,成为重点剪纸传承人之一。2015年和2016年她参加了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剪纸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她的剪纸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促进了剪纸的积极性,此后,她几乎把所有时间用于剪纸,将剪纸当成了正事干了起来。代表作品有《农具》系列、《鱼戏莲》、《凤戏牡丹》、《牛》、《狮子滚绣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