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韵剪美学>发展脉络
发展脉络

从清末民初民间剪纸艺术生态环境转变到当下非遗剪纸保护,中国民间剪纸历经了曲折跌宕的百年。前面章节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承、艺术五个维度置于历时性时空中进行审视,呈现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的内在逻辑。行文至此,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的内在逻辑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都是理论研究应有之意。虽然历时性的研究并不意味着每个阶段都需给出观念性的认同或批判,但应有的总结和反思却能为民间剪纸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

1)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特点

从清末民初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波澜骤起,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波诡云谲,再到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寻根语境中的复苏短兴,又经市场经济利诱而现衰微之势,以及当下非遗剪纸保护的路转峰回,其间有低谷也有高潮。纵观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历程,民间剪纸艺术在“程式”与“变异”、“俗”与“艺”的双重博弈下呈现螺旋递进之势,并从“一体”格局走向“多元”分野。

(1)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反映“程式”与“变异”的博弈过程。

“程式”与“变异”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清末以前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以“程式”特征为主,维持了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但近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程式”与“变异”特征的博弈性加剧,既有变异引起的高潮,也变异带来的低谷,更有程式回归后的高峰。从前文阐述可知,延安革命文艺时期和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时期是变异特征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两次高潮。前者以西方木刻版画艺术为民间剪纸注入活力,衍生出木刻窗花艺术;后者以现实主义题材为民间剪纸发展注入发展因子,推动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呈现写实性倾向。相反,“文革”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变异将传统民间剪纸推至低谷。市场经济时期,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经济利诱下整体呈现衰微之势。在民间剪纸进入低谷或衰微之时,程式特征回归又引领民间剪纸重现高峰,形成20世纪80年代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复兴和当下非遗剪纸保护的热潮。可见,百年嬗变过程正是“程式”与“变异”的博弈过程。(图6-1)当变异占上风时,不仅民间剪纸图像呈现强烈的绘画性,而且民间剪纸题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变异既能为民间剪纸发展注入活力而推动其发展兴盛,也能使民间剪纸发展跌入低谷或陷入困境。因而变异应有度。当程式占上风时,民间剪纸主题与图像范式就显现传统之势。但程式的时代语境已变,它需要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空间(如非遗剪纸),否则程式也应有变。

图6-1  程式与变异的博弈

(2)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折射出中国民间剪纸完成了从“俗”向“艺”的价值转向。

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虽然在“程式”与“变异”的博弈中呈螺旋式发展特征,但并非民间剪纸艺术没有发生转型。从纵向整体观之,中国民间剪纸已经完成了从“俗”向“艺”的价值转向。(图6-2)主题内涵上,民间剪纸逐渐从反映农耕民俗文化转向描绘现实生活,从回望既往转向守望当下,从人性恒常转向书写理想。无论是延安时期的抗战主题,还是新中国初期的现实主义图景描绘,以及“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甚至改革开放后为“看”而存在的剪纸欣赏品,都表明民间剪纸中的“俗”离作品越来越远。相反,在艺术形式上,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经历了清末民初西方剪影艺术的引入、延安时期与木刻艺术的结合、新中国初期对写实主义绘画的追随,以及“文革”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招贴化倾向,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形式因素不断被强化。直至改革开放后,民间剪纸才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和民俗内涵的束缚,演变成具有形式独立性意义的剪纸艺术,完成了从民俗剪纸向剪纸艺术的转型。也就是说,民间剪纸艺术从“看什么”向“怎么看”转向,推动其从民俗使用价值向艺术审美价值转向。传统民间剪纸的民俗第一性被剪纸艺术的审美第一性替代。

图6-2  民俗内容与艺术形式发展走向

(3)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体现出中国民间剪纸从“一体”格局走向“多元”分野的过程。

百年来,民间剪纸这条母亲河在多重文化手段迫力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变异分叉。一条是民间剪纸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存在。形式的自由度引领民间剪纸走向纯艺术状态,并在艺术家推动下使剪纸艺术创作呈现精英化倾向,即形成艺术态创新型剪纸。另一条是民间剪纸艺术经济属性的强化推动民间剪纸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存在,并在市场的推动下使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呈现大众化色彩,即形成市场态生产型剪纸。第三条是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本原之路,即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之路。虽然传统民间剪纸生存语境已发生改变,但传统民间剪纸生存的文化空间并没有完全消失,不仅部分偏远农村仍保留有民间剪纸生存的文化土壤,而且民间文化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推动原生态民间剪纸沿着传统之路发展。可见,这条母亲河已从清末以前的“一体”格局裂变为“多元”共生状态。(图6-3)所以,面对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中的诸多窘境,应根据不同类型剪纸的价值取向分而视之,而不是将所有类型剪纸都纳入非遗剪纸保护的范畴,也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把标尺来衡量当下所有类型剪纸的发展状况。

图6-3   一体向多元分野格局

2)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的反思

从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历程可发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无论是遭遇“文革”摧残而致的低谷,还是非遗剪纸保护激发的高潮,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一直与社会生活保持紧密互动。这其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隐含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隐忧。

(1)基本经验

第一,民间剪纸艺术在与社会生活紧密互动中保持自身的完整性。描述民间剪纸艺术存在状态不是仅看某个时段,或某个样态发展状况,而应将其置于历时性时空中从其文化生态和不同阶段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观察,这样才能洞悉其完整性。回顾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历程,既有“文革”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摧残,也有非遗剪纸保护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呵护。其间,每一次衰变、复苏或兴盛皆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宏观上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也见证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陈述。同时,即使按照当下城市化进程速度,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仍然有近五亿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民间信仰应得到尊重。因此,虽然中国民间剪纸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整体呈现衰微之势,民间剪纸也最终分野成三条河流,但传统民间剪纸这条母亲河流并未干涸。原生态传承型剪纸承载着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完整性继续向前流淌。

第二,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本体地位被寻回。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无论是被意识形态工具化,还是被商业文化符号化,都没有从民间文化本体角度去发展民间剪纸,相反却将民间剪纸客体化。换而言之,意识形态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征召、市场经济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利用仅仅是认可民间剪纸的经济属性、技术属性或形式特征,却并不接纳民间剪纸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甚至以官方文化、精英文化或消费文化来替代、抑制或抽离民间剪纸蕴含的文化内涵。但每当民间剪纸走入低谷之时,总有一股力量牵引民间剪纸走出低谷,而这股力量正是民间文化自身。当下非遗剪纸保护是从文化本体视角进行的民间文化再认识。它帮助民间剪纸寻回了自身的文化本体地位。

图6-4  民间文化的内核作用

第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变”中传承创新。“变”是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主轴。传承方面,“变”为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创造了若干新载体或方式。随着社会进步,虽然传统民俗载体逐渐远离,但新载体也不断涌现,这既为民间剪纸传承创造了新的有形物质载体,又为民间剪纸传承创造了无形的数字化载体。同时,社会变化也肢解了民间剪纸传承方式的集体性特征,逐渐向个体有目的的传承方式转向。创新方面,“变”也推动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与时俱进的变化。无论是陈志农、万籁鸣的剪影,还是古元、力群的木刻窗花,以及吕胜中、邬建安的剪纸装置,都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这反映了民间剪纸艺术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灵活调适性。

(2)嬗变的隐忧

从审美取向角度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表现出“俗”对“雅”的迎合。传统民间剪纸属于“俗”,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一直在努力挣脱“俗”。无论是延安时期木刻窗花剪纸,还是新中国初期的写实主义剪纸,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剪纸艺术的绘画化,都说明民间剪纸有脱“俗”的倾向。文艺上的雅俗结合律表明,脱俗显然是为了求雅。民间剪纸从民俗物品向绘画艺术转变折射出剪纸艺人脱“俗”求“雅”的迎合心理。这种迎合心理体现出民间文化对自身艺术形式的不自信。实际上,“俗”和“雅”是相对的,大俗也可以成为大雅。更何况,民间剪纸艺术同样蕴藏着非常精美的艺术基因,没有必要为迎合所谓的雅而舍弃自身的大俗境界。

从民间文化本体看,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过程中民间话语明显缺失。从延安文艺运动开始一直到市场经济时期,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征召,还是市场经济的利诱,甚至文化精英分子的引领,民间剪纸艺人都不掌握自身文化的话语地位。换而言之,民间剪纸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利用的工具,也是文化精英分子建构自身学术话语的载体,更是商人获取经济利益的资源。虽然民间剪纸艺术因意识形态征召、文化精英分子引领实现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转身。但民间剪纸并不是以民间文化本体地位的提升而登上历史舞台,相反是以资源的价值来换取。当下非遗剪纸文化生成主体也没有掌握非遗剪纸保护话语权。官方仍然是非遗剪纸文化表述的主体。不仅如此,民间剪纸还时常成为精英文化、官方文化化育的对象。民间剪纸艺人也时常成为官方或市场圈养的对象。因此,非遗剪纸保护应遵循民间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不仅要避免民间剪纸成为非民间文化化育的对象,而且要避免将民间剪纸从生活中抽离。官方也应将非遗剪纸保护重心下移至民间,并为民间剪纸回归民间创造条件。

从发展动力上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过分依赖文化的手段迫力而文化自觉不足。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明显依赖国家、市场、学者等文化的手段迫力。即使当下非遗剪纸保护举措也主要集中于官方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或者以会议、拨款、展演、审批、培训等方式自上而下地推进,除此之外国家主导下的非遗剪纸保护举措似乎并不多。但非遗剪纸保护的关键在于唤醒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于政府主导的非遗剪纸保护行为中,而且要体现于社会群体行为中。但实际上,生活在民间文化中的剪纸艺人或民间文化创造者,绝大部分不明晰自身文化的历史与来龙去脉。从民间剪纸发展理念由重“民俗内容”向重“艺术形式”的转向,以及民间剪纸艺术审美取向由“俗”趋“雅”的迎合,都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仍无法做到“自知之明”。因此,当下非遗剪纸保护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民间百姓的民间文化自信。

总之,从社会层面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社会生活保持紧密性互动。它既受社会变化影响,也反应社会变化。从经济层面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经济体制(形态)转型牵连。在此过程中,民间剪纸艺术的经济属性不断被强化,这一方面利诱民间剪纸做出逢迎市场的审美调适,另一方也促进市场态生产型剪纸的发展。从文化层面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在民国知识分子开化民间中起航,经过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洗礼,最终在非遗剪纸保护中寻回自身的文化本体地位。该过程折射出民间剪纸艺术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文化价值转向,但不是农耕文化的回归。从传承视角看,农耕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传承已经解体,个体有目的的传承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整体呈现衰微之势,但传统民间剪纸文脉不会中断,其文化基因将以多种传承方式延续。从艺术审美角度看,无论是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剪纸的木刻化,还是合作化时期剪纸艺术的写实性,甚至“文革”主题剪纸的形式异化,以及市场经济时期的绘画化,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审美取向。因此,从近百年起伏和转型磨砺中的民间剪纸艺术生命样态看,有理由相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未来仍会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纳故出新。对当下非遗剪纸保护而言,遵守民间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是非遗剪纸保护的应有之意。


信息来源:
黄本亮. 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