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韵剪美学>文化溯源
文化溯源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实际提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分布五大板块”区域的界定如下:

海洋文化圈
海洋文化圈的范围指,北起辽宁海滨,南至广西沿海,还包括居于海洋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属地。这里的“沿海地区”不是沿海省份,仅指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剪纸艺术分布区。例如,山东虽然属于沿海省份,但不是山东行政区内的民间剪纸都属于海洋文化剪纸。山东的莱州、烟台、日照等地区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剪纸属于海洋文化圈民间剪纸艺术类型。海洋文化圈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开放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黄河旱作文化圈
黄河旱作文化圈是指黄河流域从事旱作农业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的非沿海地区。
稻作文化圈
稻作文化圈主要由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从事水稻生产区域构成,也兼顾东北、关中、塞上江南等水稻产区民间剪纸类型。
森林草原文化圈
森林草原文化圈由中国东北林业生产区、北方蒙古草原畜牧区和西北边陲游牧区组成。
青藏高原农牧文化圈
青藏高原农牧文化圈主要指中国青藏高原地区。

以上是对文化圈基本地域范畴的简要概括。每个文化圈中剪纸艺术的具体特点将在后文分别论述。将民间剪纸艺术区域分布于五大文化圈的核心观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间剪纸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以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农耕生产方式进行民间剪纸艺术区域划分,既归于民间剪纸艺术生发原点,又有利于探究民间文化本原。历史上,民间剪纸属“下里巴人”艺术样式,不仅文化地位低下,不登大雅之堂,因此正史不载,而且因为材质问题,极难保存。这造成清末以前中国历史上没有诞生出任何一本剪纸研究著作。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仅靠民间百姓的群体记忆,以各种“样”的形式代代相传。在被主流文化遗忘的角落,民间百姓以自己身体与自然亲近,形成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关系,在民间百姓抒情通道、生存条件被阻隔的情况下,大自然成了百姓最亲密的倾诉对象与生存资料的来源。在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民间社会形成的自然观、自然信仰、山神传说、归于自然的生死观、从自然获取资源的功利观、源于自然的民俗观等,沉淀成“下里巴人”群体的文化世界。自然成为民间剪纸艺术生发的源头活水,剪纸则是自然生态孕育出的繁盛之花。

第二,“民间剪纸艺术分布五大板块”以鸟瞰式的全局观、板块之间的运动观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分布进行建构。在五大板块中,不同板块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甚至交织重合。在长期文化融合、民族迁徙、政策移民、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某一文化板块伸入另一板块之内,都是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不同板块之间虽有大致的自然生态分界,但很难清晰划分出不同文化圈之间的边界。不同文化圈之间彼此勾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例如黄河旱作文化圈内的关中,森林草原文化圈中的东北,新疆伊犁等地都有水稻种植。长江入海口以南的海洋文化圈与江南稻作文化圈更难以彼此剥离。这些地区民间剪纸既表现出归属地农耕文化共性特征,又糅合了另一文化圈文化特征,既映射了中华文化“一体”格局,也塑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民间剪纸艺术分布五大板块”将不同民族之间的地域、文化、经济等差异性纳入自然生态环境体系,以文化圈内部自然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共性,弱化了不同民族及行政区划之间的差异性。虽然主观层面希望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能够像汉族民间剪纸一样得到平等重视,但客观层面看到的却是:部分板块中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的地域差异性在不断缩小,甚至呈现出趋同化倾向,失去了地区文化特色。这无疑警醒,在处理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过程中,要防止民族艺术同化。同时,分析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形成的自然生态因素,不要放大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属性。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对剪纸艺术地域个性风格的形成与文化圈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共性之间本身就是一对辨证关系,单纯强调个性或共性都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

第四,中华文化属于农耕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与农耕生产方式的结合并不否定非民间文化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相反,为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宫廷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现代都市文化之间的互渗提供理论基础。

第五,该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相互映衬。考古学、古籍记载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华文化产生是多元发生状态。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长江流域的大溪、屈家岭、河姆渡、良渚,东北的红山、华南的柳江、西南的三星堆、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等,与“民间剪纸艺术分布五大文化圈”在地域分布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信息来源:
            黄本亮著.文化圈场域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与风格变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