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课题组自 2015 年以来,完成了对中国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数十余座城市(县)的调研,覆盖了山东省临沂市、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旬邑县、延安市安塞县、榆林市靖边县,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陕县南沟村,贵州省贵阳市、凯里市郎德上寨、凯里市乌流村、凯里市也改村、毕节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漳浦县、宁德市柘荣县、南安市,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乐清市、宁波市、龙泉市、丽水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吐鲁番市、石河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及下辖尼勒克县,湖北省武汉市、鄂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调研工作。)
1. 中国民间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第一期·陕西、河南等地)
采访对象:陈山桥 研究员(陕西省群众艺术馆)
采访主题:陕西省民俗文化及民间剪纸艺术发展
采访人:黄本亮、王蒙、马俊、张琪琪
采访时间:2017.05. 22
采访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旬邑宾馆
采访内容:
问:如今的剪纸功用有什么变化?变成旅游区的民俗事项或其他什么?
陈山桥:现在是旅游和农家文化,民俗文化糅在一起,非常好的。好多人就是冲着民俗活动中的剪纸去看的,效果还不错。现在陕西剪纸比较活跃,虽然说没有像老艺人剪得那么好的,但是现在年轻人比较多,群体大,也拉入旅游了,有好多像安塞合作社到处都是剪纸,再如榆林,那边人对剪纸是特别热爱,因为剪纸的一个好处,它搞群众文化最好,好操作,你看你政府喜欢办这个,这个学习班马上就能成果了,而且作者也特别高兴,那种刚学了几天就剪一个作品,刚学半年就能卖钱。
问:参加培训班这个艺人是否有从艺经历?是否喜欢?
陈山桥:都喜欢,这次来办培训班大部分都有基础,当然也有就是说在这儿没有的,原因是叫各县文化馆推荐的,各县文化馆有时候也是随便的,这些人剪得不好,有些人就是很有水平的。
问:现在剪民俗剪纸的已经少了吧?在美术、艺术的发展趋向下,是否这种才是发展的趋向。
陈山桥:现在这个东西没有用处,这个东西不是剪的最大,之后就能卖钱。生存环境和气候,整起来都是一种艺术的,老样剪纸现在剪来主要是为了一种社会传承。
现在美院这个问题它教都是主流文化,民间文化没人教,所以这么多优生、大学生,艺术就是以民间为主线,它培养什么,辅导美学美院的,所以说艺术重头戏都在使命上,所以现在分来的学生一时用不上,现在是文化馆、艺术馆极力现在培养这些年轻人,因为各县的文化馆也是这样,就是分来的大学生你说的民间他都不懂,自己画画还可以,一说民间剪纸辅导,民画辅导都不行。
问:中国那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申报地是陕西,申报人是陈老师。他德艺双馨首先是这个,人品很好,默默无闻。他在这个山沟里面,当时他下去的时候,县城里边才几千人,两千多人,他走沟串巷,把那个东西收集起来,当时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没什么好处这个,但是他一直默默无闻做这个,现在确实也是给国家做贡献。
陈山桥:过去,春节的剪纸和婚俗的剪纸,咱们记录的多,但是对丧俗剪纸和庙宇剪纸、宗庙剪纸关注就很少,我们今年春节都在加强,宗庙剪纸我建议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再一个尚丧俗剪纸其实咱们都没有认真去调查,那个东西实际上现在保护最好的是宗庙剪纸,就是你不用去那个什么,它们自己会一代一代传承。我看基本上就是保留比较原始的状态,一个是什么剪纸,就是那个丧俗剪纸各地都不一样,尽管现在有些地方丧俗用剪纸,不是(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但是好多地方就是还是原始的那种生存剪纸,就和那个(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一样,包括宝鸡、咸阳这一带我们去查,以前我都没见过。这次看宝鸡、咸阳好多的那种剪纸,非常好,其实那个剪纸把这一块记录一下,我跑了好多地方,要挖掘的东西很多。咱们现在一说就是春节剪纸,一说就是结婚用的剪纸。关中以县为中心,东边它那个庙用的剪纸用的不是太多,就是送衣服、送伞都是很什么的,就是象征性的,但是到咸阳、保定这一带都是真送,就是佛有多大,它的衣服就有多大。特别是庙会上开始送衣服,这些信佛的那些居士和善人,就是信佛的老太太特别虔诚,每个人都要送,庙里边搞的那衣服,都是一件一件的送。从头,开始从帽子开始送,下来帽子一送有个妇女开始唱了,开始送,送了帽子下来再送什么,又衬衣,又外套,又袍,那个真有意思。他有关帝、菩萨还有其他的佛,都不一样。他衣服的花大多数是剪纸剪出来的,把这个深入到民间去,去记录这些。
问:这个红色的剪纸花样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陈山桥:这个葫芦辟邪,就是葫芦有一个,关于葫芦文化有专门国际上,还有就中国发起的一个葫芦文化一个,就从伏羲女娲那儿一直挖的。就是陕北对葫芦那种崇拜,它那个感觉就是,葫芦就是辟邪的,就是护僧的,它是传统接代人,结婚的时候找一个糖块,这个糖块它不叫糖块,它叫葫芦,有时候剪一个牡丹花,它还管它叫葫芦。你像那个叫丁香花(音),就是在中间,结婚的时候订账花,它是大部分人把它还叫葫芦,就提个葫芦,所以对葫芦很崇拜。再一个对蛇很崇拜,在关中对蛙很崇拜,但是也对葫芦崇拜。
问:这个除了我们现在的理解,有没有人家古代传下来的必须要遵循的,比如说贴这个花,剪这个东西有没有忌讳?同一个地方也不一样。
陈山桥:不一样,因为它是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里,你看那个关中,洞府、县府、西府(音),这三个地方不一样,它那个陕北就是延绥、三边和府县和黄陵这边又不一样,它这几个文化圈,研究它的素派经济(音)很有意思。其实陕北窗花上必须有,但是关中它一般对这个不是像陕北那么崇拜的。陕北我调查了很多地方,他们说是小虎还不如张大嘴,张大嘴好,特别陕北对虎、狮子特别崇拜,但是关中对鸡很崇拜。你看那个结婚贴鸡,过年贴鸡,还有娃娃房子贴鸡,老人去世棺木上贴鸡,盖房的时候就是那个房梁上贴鸡,对鸡很崇拜。陕北就是结婚不贴鸡。在关中来说,剪狗不是很多,除了剪属相,但是春节剪狗也不太多,它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它和庆阳那一块,庆阳不是有个狗崇拜吗?但是在咱这块不太多。这个是剪纸艺术处理的一种,它一种基本文史,剪纸语言里边就是在传统里边像花块。其实剪纸,现在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它背后的文化很深,就是一个老虎,但是它有好多那种讲究、忌讳。其实你发现很多剪纸,它像原始的那种最初那种民俗联系很少,你像端午节的剪纸,你看那个(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这些东西,它这么多天其实一直就是这些符号,没有变,随着现在人不提了,但是从调查五毒,就是端午节那个剪纸就发现,它和那个就是最原始的那种文化民俗很接近,最后变了,不像窗花那样的,或者其他民俗一样的,中间就慢慢变了,但这个一直这样传承下来。
我想到一个以前的例子,他们在这边那时候一个对陕北窗花的感觉,应该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可以这么看,我感觉有个什么问题,毛主席时代虽然破四旧,他把那个根没有拔,贴窗花就是喜庆,就是人家那个陕北就是辟邪、(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就是求好运,这个民俗意义,主要是辟邪,还有(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求财、求好运,这个你看这个民俗一直在就是那个绥德、米脂那边,现在保存很好,他们过年那种,你到那个什么,离开绥米你过来看,就感觉过年没有什么,不像原来那么红火了,但是一到绥德、米脂那边,感觉真是过年的,它那20层楼高,每一家贴那个,它那个就是你不贴窗花,就不是过年了,你不贴窗花可能就不吉祥了,特别是有钱的人越讲究这些,特别是现在发家致富的,越讲究贴窗花,绥米那边,但是你到了延安这边就不行了,延安那个到90年代末,一直到2000年以后,就好像那个一下就没了,贴窗花,它那个根在,但是在文化革命的时候,就是它把你那些辟邪的老虎、鸡去掉,你贴那个什么,贴那种子,贴那个向阳花,就是劳动的,但是大队还贴嘛,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就根就拔了,那现在你看也有贴的,很少很少,到农村去极个别的家贴这个,大部分人家不贴这个,但是我感觉这是有一个羊群效应,如果是家里边真的是贴起来,我就那个什么,我跟一个庙会的会长我们说这个事情,这个东西庙会应该把它贴上去,因为这个究竟是辟邪的,特别是庙会的会长比文化馆长,比县长说一句话顶用,庙会会长说今年咱们要贴窗花,谁不是贴窗花家倒霉了,你看家家贴,这慢慢几年就慢慢 恢复起来,但是你叫文化馆的馆长,叫县长,叫省长去说都不顶用,但是一旦提倡以后大家都开始贴了,剪纸本身就是辟邪的,本身贴窗花咱们原始功能就是辟邪的。大户人家特别讲究,还是很重视的,我在大理调查,他们说实际上贴窗花,最讲究的就是大户人家,因为他们经济实力强,再一个对传统文化还是很认真的。到陕北,调查好多老太太,那时候过年贴窗花,她说那个时候就没纸,特别是有一个我在安塞的一个潘长旺(音),一个老太太家,她说她家过去是有钱人家,大户,她那个就是长度20多户,都是从绥米那边下来的,就(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给他们长工(音)。他说那些人,本来那个纸特别全,他们家有钱,就是到过年的时候,就派人到县城去买点红纸,就他们剪窗花,就这会剪的,就给这些人送,那时候谁得到一纸窗花那是很珍贵的。他们那时候走亲戚的时候,最珍贵就是窗花,谁给送个窗花高兴极了,因为那个纸很缺。关中富裕,到了那边去,我听一个老太太跟我讲,他们那个窗花要用几年的,他们春节时候贴窗花是用像水一样的浆糊贴在上面,到了十五以后慢慢摘下来,长期的珍贵嘛,因为纸少。陕北实际上剪纸主要是用大红纸,它不像关中,那个很讲究的,那个过年就喜庆,最忌讳的是用黑纸,蓝纸,包括关中也是忌讳这个,他们把蓝色不叫蓝,叫紫色。就是那个忌讳那个“难”。 一般就是忌讳黑颜色、蓝颜色,但是你到这边,这边颜色忌讳桃红,他们忌讳桃红是水色,它把那个桃红叫水色,他们把这个服色就是,老人的时候用什么颜色,叫服色,就是守孝的时候用的颜色,所以是各地都讲究。特别是这个菊花,莲花好多地方有些地方它用,有些地方它不用。这次我到宝鸡、咸阳这地方调查,我特别奇怪关中,西安以西都贴门签(音),西安以东不贴门签,但是在陕南安康那边贴门签,很讲究,特别在宝鸡那一带。西安这一带贴门签,它那个从颜色上,从贴法上都有讲究,有些贴三个,三色,有些贴五个。到那个卢县它那个门签又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再一个就是庙上贴的门签的和咱们家户贴的门签也不一样,它那个讲究也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陕南贴的少,洛南,商洛市它,就是靠县这边的,你看洛南、商县、丹凤、山阳一部分,它和观众文化很接近,它也贴窗花,但是再往南边它就贴的很少,就几乎不贴。但是它用剪纸,就是在婚俗上它贴,在丧俗上,还在宗庙上贴。但是我们到宁强县,它也贴窗花,它叫平安窗花。贴上窗花就平安了,家里就平安了,叫平安窗花,有一个老人,他剪窗帘剪的好,他也贴窗花,他说他每年都贴窗花,我们这儿叫平安窗花。其他地方,陕北它不贴门签,现在是关中就是在西安那个西边,咸阳和宝鸡贴的门签。它门签大部分是刻的,因为是门,有好多也自己剪,特别是过三年的时候,老人的时候,给老人念经的时候它都贴门签。但是这门签就是五色门签,我看我这次调研的时候,出去好多老人过三年的时候,它和过年的门签不一样,那个长,但是春节的时候,稍微短一点,宽一点,它们不一样,特别是那些精翻(音),还有一些。宝鸡这一块,它那个窗花大多数是搬到集市上去卖的,过年的时候就去买窗花,有部分的那些妇女剪一点,但大部分人去买,所以说男的特别多,搞窗花的男的特别多,而且这些窗花制作大部分都是刻的,就和河北玉县一样。
像江浙地区,早年卖剪纸的,以剪纸为生的艺人还是比较多。我到陇县这几年到那儿去普查,特别到腊月天,有40多家卖窗花的,我说,“你现在窗花卖的怎么样?”他说现在生意不好,不像以前,以前哪一个腊月天都能卖好多钱,现在就是也贴窗花慢慢贴的少了,但是还能卖。像我小时候就刻,我们自己家用的,邻居家用的都自己刻的,歧山、凤翔就是常年卖。90年代上海搞了一个就是全国的一个民间美术博览会,我在那儿待了半个月,那个我感觉就是上海的人对民间美术特别喜欢。我去过两次,两次所有带的东西全部都卖掉了。那个人排队的,参观排队最后卖票的地方,不是要买票吗?那些人人山人海,最后卖票的都不敢卖,人挤得慢慢的,到陕西看不到这个现象,到北京也看不到这个现象,就到上海能看到这个现象。
采访对象:李凤英(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
采访主题:陕西省榆林地区民间艺人创作及作品销售
采访人:黄本亮、王蒙、马俊、张琪琪
采访时间:2017.05.28
采访地点: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李凤英家中
采访内容:
李凤英:剪个老虎,我那年给那个北京那孩子啊,我就是随便剪了一个蛇,然后叫人家做起广告来了,他就不收了。最后人家还给他赔钱,赔了二十几万,还是我这次那个张希昌老师给我们讲课,我才知道那个事情。像这个就抖毛毛,我跟你说这个猫和老虎啊,你多个王字就是老虎,少个王字就是个猫儿,对。这个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做的时间长了以后,熟练的情况,就像“卖油翁,打油穿铜钱眼”是一样的道理是吧。这种学这个东西真的是包括我在内,学无止境。我就是总结你永远没有止境,比方说不是学到一定的时候就到顶了。我原来觉得可以了,唉,你看到人家的素材好,你慢慢分析看,到我这了,我这个人还是好学,老要想看看人家这个是怎么来的怎么弄成这样的。这个毛能衬托一下,体现一下,这个毛是随时从都能增加上的,你想让毛毛在里面增加你就从里面剪,齿牙牙跟着你的剪刀跟着你变。长的毛毛是吧,这个你可以随便添加,随便添加就行,你看你剪这个毛毛看着不咋好看是吧,然后,你往后一点,一搭就好看了。等等我搭一个这个边,你看它就又是一个样,配这种东西呀就是你随便搭配。这些就是配角吗?你要分开主次,主次分明,主体剪出来后,里面的配角是你想办法配。你看我这个主体是一个猫,这个是倒呲毛,这个就是配的,这样就相对好看一些,再剪一些倒呲毛,剪的时候就变形了,其实真正的好作品就是不画底,直接剪出来,只要你画有这些,人家谁不会画,只是剪出来好与坏,对吧?所以说这种才叫功夫。在你慢慢的觉得哪边不合适,它的嘴上在吃东西,就是人凭想像你觉得嘴上不合适,你给它加上个圈圈,加上这么一点圈圈它就好看了,就像它的嘴上吃了东西这个毫毛,挡脸蛋上咱们掏开剪一点毛四面剪点毛,红脸蛋吗?咱们剪纸上怎么体现,画还画不好呢,但是剪纸你没法体现。啊,就拿这种就要把它体现出来,看这就是考虑,这考虑你做成一个尾巴,少剪一个尾巴。这个老虎可以做肚兜,也可以做挂件,一物多用,你看我这个老虎漂亮吧。你放这个上面,你放杯子上更好看一些,你看,它是不是个老虎?其实还有一种老虎,你给它剪成笑眯眯的,弯弯嘴笑眯眯的,唉,那个老虎在笑着呢,就是那样。这两个可以做两个枕头顶,放枕头两边。这次我在个陕师大从第一天就开始画,画了一个月,他们就天天让我画,临走那天有个同学就说“你还没给我剪”,我就又给她画,画着剪了一个老虎。这是一种老虎。还有很多种老虎,这是折叠的一种老虎,双折,你可以再剪一个老虎不用双折了,单面的剪。你看这个配的时候这个眼睛上必须要有这个细条,不然不好看,你看一配上就好看了,唉,我今天没给你们看陕北的那些,我又设计了一套陕北的原汁原味的,经常这个剪不掉,剪掉它。剪人物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眼睛位置高的是大人,眼睛离下巴很近的就是小孩子,就是这一点要分开的。我听了这么多年的课就是没听老师讲过剪小孩和大人怎么剪,大人就是娃娃,娃娃就是大人,光分大小,但是你要分大人小孩,从眼睛上分,这个距离上,才能分开。对,前爪剪的呀,哪里都可以放,爪子可以放在一根线上,肚子底下一根线上可以放4个爪子,真正长着四个爪子的就是剪纸的特点,爪子都在一边上,咱们说后背长着两爪子,前面长着两个爪子,从咱们的角度看不见另一面嘛,你看只能看一面,看一面但是你要另一面的也要体现出来,剪纸就是这么个特点。把另一面的东西也体现在这面,为什么有的东西要四个爪子,有的东西要三个爪子五个爪子?四个爪子的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是四个爪子,像皇宫,皇帝人家享用的就是五手五个指头,五个爪子,过去皇帝的东西就不许民间使用,皇帝的就是专用品,只有人家可以用,你普通老百姓就不能用,你看比如说,你看这个老虎,你也可以在这里面剪一个爪子,上面剪一个爪子,都剪到肚子底下吧,剪了四个爪子, 四个爪子还很好看,都长在肚子下面了。可喜欢这个剪纸的声音。
问:您的作品销售是不是大部分是订购?。
李凤英:不一定,我反正就是谁要就拿,他选,看了以后,你比方说长庆那边,我去长庆一天,长庆大院,原来就是他需要什么,我们给他做什么。有一段时间我们就给他们做了一些代表性的,锅盔、打井系列。咱就给他做一些这个系列,像四川人们要的结婚喜字的那些,他偿一下要些好的,人家要那个鸡蛋,咱们就给人家做这个,咱就给人做一些喜庆的,喜上眉梢各种各样的。他要什么咱给他做什么,销量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可多的人,比如延安那边我一个朋友觉得可好了,可是从来卖不出去,一份卖不出去,他不是普通的也卖不出去。有的时候我就说这卖不出去可怎么办呀,你说他没办法嘛,他就卖不了嘛。这个像是咱们剪这个东西,你可以随时给它增加东西,想往哪加往哪加,大胆的加上,就像夸张地说,老虎头上面敢放个猴子。人家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你还敢猴子骑老虎头上”那当然,我就给他们放,咱们就说老虎头上放猴子,猴子就是山神之灵,有灵气的东西,人身上哪最灵敏?你看我那有个抓髻娃娃的耳朵放了猴子呀,因为耳朵是最灵敏的地方,拿什么代表耳朵呢?用猴子代表,耳朵是最敏感的,对吧,所以就拿猴子作为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就给它弄一个猴子。你看见吧,比方说剪个老虎吃鸡吗,即有老虎又要有吃鸡那个尾巴还放在云头纹,唉,可以算云彩也可以,你细细地在里面做毛毛来做一些装饰,你比方人家到国外的是放时间限制,比方说5分钟必须剪一个。我这次才懂啥什么叫非遗不非遗,它剪的时候,在后面剪上一个牡丹花,简单的就是剪上一个牡丹花。而且要是一种动物,完全的一种动物就是咱们说的民间的什么的,它都不叫非遗。认知道那些东西呀,那些平常都是习惯用法,我们怎么会知道。大部分人就是看见的花好看吗,咋就成非遗啦,他们就有的说了。我觉得像是我剪的最后这个就是非遗的,那个就是非物质的。那叫非物质的,这个叫非遗的,你看添上毛毛好看了是吧,很明显就好看了啊,就是说他为什么加这些东西呢,就是为了增补空白再互相牵扯,就是嘛,要互相粘合在一起嘛,要不然,这边就掉了。你像画架上毛笔是分开的,咱们这个就连在一起,一笔在这里一笔在这边,拉扯着这么长,也不行,就还是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布局,像我给他的布局就是尾巴头上放两个小鸟,这个小就在老虎头上。比方喜鹊可喜欢落在猪身上,老母猪它不是没办法,喜鹊不是骑在它背上骑得死死的,猪笨笨的,然后在牛身上,可以给它添配一些东西,后来就非遗了。还可以配些花、草。这个刚才我不是跟你们让四个爪子在一条线上,就是一撇子,两面都看到了,我再在它背上放一个后蹄子,后蹄子不是在这边了,就像咱们看起来撇着啦,这就是四个腿都体现了,就是真正的这种你不可以体现的这个也就包涵在里边。唉,我还可以再给你说一种,这个蹄子伸在哪露在哪儿了?你看,你看它就是那个蹄子在身上贴着呢,就是的嘛。你从它的身上都能看见大腿了唉,就是你什么都可以随便剪,寓意就是你能在一面,就像我能看见你肚子里吃些什么,你那窗户外面就能看到你家里面的东西啦,这是剪纸里最讲究的,再比方这个细细的分东西啊,我就把这个完整的给它分完。
采访人对象:陈燕榕(漳浦剪纸传承人)
采访主题:福建省漳浦县非遗传承模式
采访人:黄本亮、王蒙、马俊、张琪琪
采访时间:2017.11.5
采访地点: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陈秋日剪纸馆
采访内容:
陈燕榕: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漳浦县政府成立了一个手工联社。手工联社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二清联社(音)这样子。现在二清联社(音)好像并入到经济贸易里面去了。那当时是成立了这样一个手工联社,那时我婆婆十四岁左右,她们很多同龄的小姑娘,一块去学,我婆婆当时也算是一个很灵巧的小姑娘,所以她在学习班里面很快就脱颖而出。结果就被派到这个手工联社里面去做这个剪纸。当时呢,剪纸是出口创汇(音)的,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这样的一个出口创汇(音)这样一个举动。
1966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没有人去从事这个啦。包括你政府官员也不敢去做,因为你本身就是受批斗的。所以这个事情几年以后就搁浅了。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们就是开始响应中央的号召,百花齐放。当时就是搞这个文艺复兴,就是把这个剪纸就重新再从事起来。开始到民间去整理,去挖掘这些老艺人。那我婆婆因为在当时那个文化大革命整个的十年,那个手工联社基本上就是颓废关闭的状态了。
回到老家以后,她这个期间都有在一直在剪在做,相当于我们说的小手工,她都自己做,然后这个剪纸她也就一直没有荒废掉。文化大革命以后就开始整理这些民间的这些文艺,工艺啊。当时,就是文化部门常常把她借调去帮忙做这些事情。借到最后就干脆把她掉到文化部门去了,到2003年退休。
1983年以后,福建省文化厅就接到一个出国交流的一个任务。当时是把全省的几个地区,会剪纸的都召集在一起,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面,给一个主题,比如说大家都来剪一剪,看一看,看看谁剪的好。然后就选谁去出国交流,我婆婆当时晋级了。
当时就指定她作为我们福建对外交流的一个项目的人。派到那个大洋洲的一个小岛,对,因为我们当时跟它建交,当时就是作为文化交流的项目,当时也是改革开放不久,就能够走出国门,而且是因为剪纸走出国门。大家也从来没有想过剪个窗花啊,剪个剪纸刺绣的一个底样就能够走出国门。在当时连个省委书记都不能够走出国门,你一个剪纸的一个小工匠就能够走出国门,这件事情在我们当时整个漳浦的小县城是非常大的一个轰动事件,连那个市长啊市委书记觉得说实在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也通过这个出国的事情,把剪纸提高到很高的一个地位。所以从那会开始,我们漳浦剪纸才在我们漳浦当地的老百姓心中无形地提高了。不管是从民间这个民俗上来讲,或者是从它的政治上或者是从社会一个肯定层面上来讲,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呢,一下子学剪纸的人可多了,哈哈,当时要学剪纸的非常多。所以我婆婆她就在回国以后,在这个文化部门的文化馆就开始这个剪纸培训。
问:当时已经开始了。
陈燕榕:当时的培训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是没有没有这么多的人参与,或者是说没有这样一个很系统的一个培训。对,然后培训,培训下来后呢,因为当时是面向社会的培训,都是无偿的培训,所以,学的人也是不少的,我们其实从那会开始呢就是漳浦剪纸就慢慢地慢慢地那个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去发展,到现在的话呢我们已经形成了老中青少亦或(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的一个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态势。那这个当然也是非常感恩这些老前辈们几十年下来的一个工作的付出跟积累, 86年的时候,它也是作为这个文化交流这样子到日本去(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这个是当时是剪纸的项目,日本方面也做了很多的一些报道。
所以也鼓励到我们这些学剪纸的人群,是在各个校园里面去开展,对,到比如说像职业技术学校,大学,还有各个中学小学,像幼儿园。
问:当时您在学艺的时候,是怎么培训,怎么练的?
陈燕榕:那时候,孩子上幼儿园,我又在社区工作,当时社区工作比较轻松,我只上半天的班,空余时间比较多,然后我就在我婆婆手底下系统地学了。九六年到九九年三年的时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然后九九年以后,我婆婆就开始鼓励我创作自己的作品,就开始不断有自己的作品在发表或去参加比赛。
严格上来说是九六年以后才从事的剪纸。我婆婆是零三年退休,那退休以后,学校那个教学剪纸这一块,我就接班过来。包括晚上我有一个剪纸班,我们这个班,晚上是课外的,就是我们文化馆做的剪纸工艺班。每周都有开剪纸社团,其实早期我国从八几年开始,就已经都在做,然后没有定期的系统的一个教学。当时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校,授课,教几堂课,然后呢把学校的这些老师比如说像那个学校的自己对剪纸有兴趣的,也想从事这个剪纸这块的那个老师培养起来。然后就,以后呢就由这些老师来带学校的剪纸教学。
问:相当于老师培训。
陈燕榕:对,相当于把老师带出来这种形式,然后从零二年以后,我们就开始比较系统地去开展这个工作。特别是零七年以后,我们之前都是在学校都是不定期的形式,比如说一个月开一次剪纸课啊,或者说一个学期开几次课的形式来做。然后到零七年,我到那个漳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去上课,这些是我们漳浦县的产品,所谓特殊教育学校它主要是针对聋哑人学生。
他们是聋哑学生,学校当时就邀请我到那边上课,然后就有一个要求就是我能够做一些长谈化的教程,就不再是说短期内的培训。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讲,他们比较特殊嘛,因为身体的原因比较特殊,所以他们在技能方面的培训更显得重要,因为这些孩子毕业以后呢,他的生活技能的一些掌握可能比书本上的一些东西更重要一些,所以呢,当时我们县的残联包括我们县的教育局它都有这方面的想法。就邀请我说,既然你都能到学校去教学,能不能做一些长谈化的一些教学,而且学校确实很有这个需要。所以我当时就说,从退校开始,就做长谈化的教学。当时就是这样的,整个的一个社会人群的认知是这样的。你还不如去学点对你的成绩更有用的东西,你学习剪纸,你学得再好,对你的那个升学也没有什么帮助。家长的目标是看那张学历的,所以呢,其实包括我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它也是看这个升学率的。因此当时对剪纸的普及是处于那个一种很不积极的状态,不容乐观的。
问:老师,您的那个是系统化教学吗?一般一个阶段多少课时?
陈燕榕:因为我们行内的老师们比较少,就像刚刚说的,其实我们真正做的大概,做的比较好的也是十个左右。学校这么多,那我们现在除了在学校本部里面培养这些美术老师起来作为剪纸教学的兼职,(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基本上都会负责(此处内容录音不清晰)不同龄的学校。但是也是不够,因为你一所学校就好几个年级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用这个分年段的形式,比如说一个年段挑选一些学生,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然后一周开一个剪纸社团的这样的形式来做。那这样子的话呢还是,就是每个学期都有开这个剪纸课。然后就是每周保证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