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剪智库>学研观点
鲍家虎——山东清代剪纸
时间:2023-06-01

2018年12月2日,“中国民间剪纸特展第一回TOP100”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学术研讨活动”在上海美术学院南院举行。山东美术馆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家协会会员鲍家虎老师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山东清代剪纸”的报告,通过展现作品的形式让到场专家学者对山东清代剪纸的全貌有了深入了解。

鲍家虎先生首先介绍到,虽然清代离我们不远,但是留存至今的清代的剪纸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以前主流社会对民间艺术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二则因为剪纸作为纸质的民俗用品不易保存,这也给清代剪纸历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接着,鲍老师介绍了第一件作品,该作品是山东莱州的一位博物馆馆长在上世纪60年代收藏的两本剪纸画稿,这两本画稿成为了他和不少研究者的研究圣经,透过这两本画稿,清代的民俗情况和文化状况便显现出来。


图:清代剪纸墨线画稿(图片来源:鲍家虎先生课件)

鲍家虎先生介绍的第二件作品是清代的《金鱼缸》,金鱼又寓意“金玉满堂”,北方民众一般采用玻璃缸来进行金鱼的饲养,山东因为历史上盛产琉璃,成为了此类玻璃缸的重要产地之一,金鱼缸也成为了山东的一个特点。这种玻璃缸中养金鱼的画面通过剪纸的方式被艺人表达出来,剪纸“金鱼缸”的图形多种多样,有对称的也有大小不一的,这是山东剪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系列之一,其纹样丰富、寓意吉祥、形式完美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图:清代作品《金鱼缸》(图片来源:鲍家虎先生课件)

鲍家虎先生介绍了清代的楹联窗花,这是当时楹联兴盛的派生物,文人参与也是清代剪纸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楹联窗花在山东的莱州、烟台等地盛行,成为了山东民间剪纸的又一个亮点,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清代楹联窗花(图片来源:鲍家虎先生课件)

第四件作品是《青铜器》,青铜器原盛行于商周时期,造型复杂,纹样繁多,且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后世大家也以收藏研究金石学为荣,因此青铜器造型的剪纸盛行也就不足为奇。剪纸创作需要经历文人画家设计和巧手妇女剪制两个步骤,方能简约、概括并艺术地创作出“青铜器”剪纸作品,这也可以看出胶东清代剪纸已经迈向高雅文化的层次。


图:清代作品《青铜器》(图片来源:鲍家虎先生课件) 

鲍家虎先生展示的第五件作品是他筹划编著的《山东民间剪纸集萃》,整理收藏了精选出的约五百套剪纸作品,是他一生研究剪纸的总结,他也希望借由此书推进剪纸研究的发展,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剪纸的魅力。

在之后的专访环节,鲍家虎先生对剪纸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自己的阐释。首先他定义道,剪纸是剪刀和刻刀在纸上进行的造型艺术。所谓民间剪纸,便是除了官方和主流艺术以外的艺术部分,他倾向于用技艺主体的视角来定义民间剪纸。他介绍到,中国在宋代之后产生了大众化的民俗剪纸,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对于技术和技艺的区别,他表示技艺在技术的基础上添加了文化层次,并且能引起人们的创造性想法。


相关阅读